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在我看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像我以往看过的书一样仅仅是记叙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有更多更多对几个主人公的心理和思想的描写,在几人完全不同的人身上,有些不同的选择和思想,从他们身上看到轻与重,灵与肉等等不同的矛盾和问题。
生命作为自然的一份体,承载不可变更的地心引力规律。这本书,并非去荒谬揭示已证实的科学理论,只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上,不可像牲畜去生活,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精神上的超越。如果这个词被载入到一个特定的理论中,作者想要解释的是: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是,“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就是作者整个以“托马斯”这个人物一段主要人生经历主体所承载、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
托马斯他惶恐婚姻,惶恐于那个“不慎之夜”的产物——他的儿子,惶恐于自己必须扮演父亲、丈夫以及儿子的角色。所以他决定摆脱它,成为一个不受道德约束的高地位成年男性。他随心所欲地享受着自己的“性友谊”。
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手术刀划过**之时的快感,就如同他热衷于同各种女人**,揭露她们最隐秘的地方来满足自己无限的好奇心。
托马斯在离开第一任妻子,与父亲和儿子断绝关系之后,守着自己的一套“性友谊“的规则生活着,直到遇到特蕾莎。他对特蕾莎和其他人有不同的感情,并和她住在一起。特蕾莎从小生活在母亲放荡生活的阴影之下,她厌恶母亲所在的那个没有羞耻心的家庭,因此竭尽全力地想摆脱她的母亲。
在她最终离开母亲后,她仍然做着这样的噩梦,并遭受着母亲的恐惧,甚至在她知道托马斯有很多女人之后更是如此。
由于特蕾莎无法接受托马斯的行为,托马斯不再像以前一样在**之间游走,但是仍然会在私下与不同的女性结交。托马斯沉迷于探索女性隐藏在内在的“我“,他始终认为不同的女性有不同的”我”,因此他总尝试去接近这些女性,探索这些“我“。对于这些女性,托马斯似乎只是由于这种探求“我“的好奇,而对于特蕾莎,托马斯有着的是爱。
这使得他在与特蕾莎在一起前没有过对她的“我“的好奇,也使得他在特蕾莎离开他回到布拉格后”非如此不可”地追随她。
我一直对托马斯的这种好奇感到奇怪,也无法理解他的“性友谊”规则,但对于他对特蕾莎的钟情还是有所认可的。
特蕾莎在整个故事中一直受着对母亲的影响的恐惧,竭力躲开母亲,在她身上充斥着灵与肉的矛盾,她试图把灵与肉分开,在外工作时与一位工程师有私情。她持续做着赤身**在泳池边走的噩梦,饱受恐惧的煎熬,一直尝试把托马斯带走,远离托马斯那些**。最后,他和托马斯住在乡下。
她爱她的狗卡列宁和托马斯,并认为她的目的地不是托马斯,而是卡列宁。
卡列宁的死是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卡列宁的微笑”,在最后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关系似乎从矛盾重重变得缓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开始,我有很多疑虑。怎么会这样结束呢?在“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是生命的本真,一次不算数一次就从来没有”,在这生命之轻面前,昆德拉以其卡列宁的微笑这种牧歌般的结尾,给与我们的是在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面前,以卡列宁的微笑这种牧歌式的想象,给我们以一种美好的世界在面前的景象,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她去奋斗。
这是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在这个故事中卡列宁不仅仅是一只宠物,他成为了托马斯和特蕾莎这一个小家庭的成员,在它长肿瘤后,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一度起了争执,而我在这个复杂的事件中看到了他们对卡列宁的钟爱的不舍。这些也许不是本书的重点,但它们总是让我感动。
最后托马斯和特蕾莎一起从悬崖上摔了下来。不管结果如何,他们总是在一起。尽管作者在两男一女的爱情保卫战中一直扮演着冷法官的角色,但他的残忍足以暴露两男一女的虚伪。
除了特蕾莎和托马斯,萨比娜也是这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她可能是整本书中最勇敢的人。她曾经是托马斯的最爱,也是特蕾莎羡慕的对象。
萨比娜的生活充满了背叛,她不断选择背叛。她有独特的政治观,她的生活充满了政治媚俗,这使她不愿参与。如果说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结局有什么安慰的话,萨比娜仍然不属于。
她仍然徘徊在背叛的道路上,而她想念的那个男人,弗兰兹,在越南死了,带着对她的精神上的爱。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为了自由,为了独立的人格,萨比娜痛恨媚俗,因为“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的存在”,她拒绝承载任何他人和社会的束缚。她踏上了一段宿命背叛的逃亡之旅,她背叛了父亲,背叛了婚姻,背叛了爱情,背叛了祖国。
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流浪之旅。“背叛是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她通过背叛实现了无所依着的自由轻盈,她说即便是死了也要让人们把她的骨灰撒向空中。
但这次背叛是不是把她引向**?也许最初的背叛还充满着激情与欢乐,向她展开一条条新的道路,可倘若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样呢? “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再背叛的呢?
”萨比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她的悲剧即是不断背叛的旅程的终点的虚无。
“最重的负担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离地球越近,它就越真实。”但是,于特蕾莎而言,托马斯的肉体毫无重量,因为他同太多的人欢愉;对萨比娜来说,弗兰兹的身体没有重量,因为他是一个未出生的婴儿。
对托马斯来说,他生命中的轻松就是特蕾莎的离去。这使得他能够恢复他正常的生活,继续他的“性友谊”规则,游走于各个**之间。而他与特蕾莎之间的爱情使他无法承受这难得的生命之轻,一旦继续他的生活,就会陷入痛苦,因此他“非如此不可“地回到特蕾莎身边。
特蕾莎就像一个抱着摇篮漂到床边的孩子,让他觉得那是来自同情的爱。“我们每天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偶然性,确切地说,是人、事之间的偶然相遇,我们称之为巧合。两件预料不到的事出现在同一时刻,就叫巧合。
”特蕾莎与他的相爱是无数次偶然的产物,不言而喻也无法逃避。正如文中所说,一切都没有让他们说做准备,人生的任何事情都如此。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车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正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一样,生命主题也在不断重复、反复、修正和延伸。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2
19世纪的50年**诗的米兰·昆德拉,让我想起弗朗西斯·雅姆,犹太诗人保罗·策兰,他的《人,一座广阔的花园》 ,在那里的世界如同雅姆的低沉倾诉的“天空是蓝的和白的。但在麦草中,我们听到鹌鹑沉重的飞翔声渐渐地沉寂了下来。”**这诗化的记忆之门,或许隐喻着他在之后文学路上对生命的一场浩浩汤汤的探寻。
成书于80年代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讲述了在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改革的气息逐日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在“布拉格之春”大的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女招待特蕾莎、外科大夫托马斯、大学教授弗朗茨,两两之间看似不相关的故事线索,彼此相连,在结尾处巧妙融为一体。它如同那些在“布拉格之春”俄军占领捷克,捷克斯洛伐克大街上成排的坦克前,一位拿着玫瑰的搔首弄姿的美丽的捷克女子,充满了遥远的波西米亚的符号与幻想,不断轰炸我的过往的看似确凿的认知与想象,并为我重塑一座更广阔神秘的花园。 米兰·昆德拉在这里与以往不同的是,昆德拉不是在缜密编织**的虚构的温床上睡大觉,而是以一位拿着解剖刀的外科大夫的理性的姿态,从宇宙与生命的相关的无尽的天幕上切分细薄而实质的存在,睿智而坦诚的用芝诺的二分法,反复的权衡切割着一系列无穷的生命的暗码:
轻与重,灵与肉,机会与必然,记忆与眩晕,田园与天堂。“当外科医生,即是切开事物的表面去看看藏在里面的东西,”关于书中托马斯职业的隐喻,总让我想起钱钟书反讽与诙谐的味道,《围城》中“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的好,此外全无用处。”②当时看到这颗关于“金牙”的比喻时,不禁拍案称绝,而到了外国作者这里,昆德拉不乏诙谐的隐喻,睿智而贴近现实的反讽,则让我享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饕餮盛宴,如书中写托马斯辗转在妻子与**之间的时候,只有从手术室到回家的这一小段时间时间可以利用时,他把这种时间的压缩比喻成“就像山里农民,勤劳的耕种着自家小块的土地”,而托马斯在回想追逐女性中,把记忆压缩成的三个化学公式,这样类似的比喻总是让我在阅读的快感中喜出望外。
这样一场**般的哲学思辩的历程是惊人的,其中昆德拉丝毫不吝啬哲学的闪光睿智,他想要表达的如同萨比娜的那些深奥难懂的油画,表面那座的充满荒诞的简单线条的建造中的高炉,“背景深处却是一盏煤油灯;或者,又一盏灯,那漆成绿色的灯罩裂成细小的碎片,飘散于一片沼泽地荒凉的景象之上”,这样的描写让我想起艾略特《荒原·死者葬礼》的“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③这其中有一种不能言说的诗化与寂寥的意境,又有一种对人最终的归属感和意义的质询,正如昆德拉想要反复说明的是,揭开生命之中那些轻如鸿毛的背后,到底我们肉眼看到的是什么?既然否定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那么人生的一次性,是否决定它注定只是一张成不了画得草图?
这是否有点像巴门尼德对“存在主义”的神奇空间的探寻与质问。 贝多芬无疑是昆德拉眼中“重”的象征,他的四重奏在昆德拉看来是“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他是托起形而上学愤怒而忧郁的健将,他将诙谐的灵感谱写成悲壮的乐章,然而人生的重负也在于悲剧上,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中无法抗命运的既定的悲剧:“他们旧时代的幸福在从前倒是真正的幸福,但如今悲哀、毁灭、灭亡、耻辱、一切有名称的灾难都落在他们身上了”。
④托马斯同样无法抗拒特蕾莎的爱情,她如同“他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抱出来,安放在自己的床榻之岸的孩子”,特蕾莎生命最强大的影象寄托在托马斯身上,渴望负担托马斯生命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时,人们会变得比空气轻,会飘浮起来,远离地球和地面上的生命。人只是一种半真实的存在,他们的行动将变得自由和毫无意义。”昆德拉在这里大胆提出了一个关于轻与重的悖论。
这一重与轻的论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狄俄尼索斯所代表的酒神放荡自由的精神,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代表的人无力抗争命运的,这一悲剧的严谨精神,俄狄浦斯在对命运茫茫然无所知的情况下弑父娶母,并亲手刺瞎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忒拜城,“它使我们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不能不对那令人难以逃遁的命运产生茫然、绝望和畏惧之心。”⑤无疑,重负意味着承担,承担意味着悲剧,因为古希腊人认为人无力承担命运,俄狄浦斯的悲剧才可以深入人心。 然而文学的价值正是在于它不是科学公式,无法作严谨统一的推理,因此昆德拉对“存在主义”的探寻才愈显弥足珍贵。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3
作者对“轻与重”的思考实际是直接抨击当时的社会制度。捷克人民也面临着社会制度的轻与重的选择。当时,捷克社会制度的选择是什么,人民应该去**?
对于社会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对社会制度的粗心选择,可能给祖国和人民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祖国和人民能忍受多久?这些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深思熟虑的哲学命题。
生命应该是用来感受和体验的,我们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
回到米兰昆德拉在全篇开篇时的命题:“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4
这是一本看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数次顿悟,看完又是一脸茫然的书。
所谓的不可承受的“轻”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大家都活的很“重”,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在给自己加枷锁,越加越多,越来越重,越来越难解。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就好像无忧无虑、千篇一律的生活让人失去感知,忙碌和压力却让人真实地感到活着。人们为了去感受存在,为了去感受活着,忙忙碌碌,四处奔走还是不知所措。不过这也是好的,总比天天躺在床上,刷着事不关己的消息和新闻,吃着方便又丰富的外卖的,所谓岁月静好实则混吃等死的生活要好。
但书在后半部分开始强调“放下”。“在这之前,他还从来没有感受过不在乎带来的欢乐。”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又觉得不在乎是很好的。不在乎有多少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不在乎外界的压力,随心所欲只为自己而活。多有道理,人活着就是为了取悦自己不是吗?可是不在乎太难了,既然是生活在社会中,既然会与人交往,就不肯能不在乎,就不可能拥有绝对的自我。
“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的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生活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说明,所以顺其自然,该发生的都会发生的。
正如书最后说的“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生活中的种种关系并不需要过于复杂地去思考、处理。自由自在,顺其自然也很好,自己给自己自由可能就是指自己选择想要的东西并且为了这个想要的东西去努力吧。毕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会变得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