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5个好朋友中班数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9以内的数量,能按数量将实物卡归类。
2、认识数字8、9,并知道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3、愿意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述。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教师在活动前带领幼儿观察春天的景象,了解春天里有什么。
2、教具:5——9的数字卡片、小动物。
3、学具:幼儿用书第三页,第16页、第17页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春姑娘睡了一个冬天,终于醒来了。她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她许久没见面的好朋友,她每见到一个朋友就给它拍张照片。你知道春姑娘都给谁拍了照片?
1、幼儿相互交流:春姑娘可能会碰到谁?会给谁拍照片?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季节的特点进行思考。
2、教师出示动物片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这是春姑娘给朋友拍的照片,你们看看,上面都有谁?
(二)引导幼儿正确判断9以内的数量。
1、教师:每张照片上的朋友各有多少呢?
2、幼儿每说一样物品的数量,教师就引导全体幼儿进行检查。
3、教师哪些卡片上的物体的数量是一样多的?把一样多的物品放在一起。
4、请个别幼儿进行操作。
(三)引导幼儿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1、教师:春姑娘不了拍了这么多照片,想请小朋友帮忙整理一下。哪张照片上的朋友的数量最少,哪张照片就排在第一;哪张照片上的朋友最多哪张照片就排在最后。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应该怎样排队呢?
教师请个别幼儿操作,并给卡片匹配数字。
2、教师引导幼儿关注操作后的结果,并集体按顺序读一读。
3、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教师:8除了可以表示8朵花、8只蜜蜂,还能表示什么?9还能表示什么?
(四)幼儿操作。
1、按序插点子卡片,匹配数字。、教师:按顺序将点子卡片插在分类盒上。然后送玩具给点子卡片,让点子和玩具的数量一样多。
2、小猫钓鱼。
老师:小猫要沿着1——9的顺序走才能吃到鱼,请小朋友也来试一试。
3、给小动物喂食。
老师:看看图中每一格有几外小动物,从不粘胶材料上选出合适的食物喂给他们,让每只小动物都能吃到食物。
(五)活动评价。
1、针对操作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共同思考。
2、表扬活动中能认真听讲、倾听同伴发言的幼儿。
教学反思
1、《纲要》中指出:数学活动应当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帮助孩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此次活动我自制精美的春天景物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情景图与游戏相结合,并渗透数学教育,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直观教学法,幼儿兴趣很浓。
2、编号游戏让幼儿在玩当中学到知识,如: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台说:“我是1,我排第一,我是2,我排第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完成教学目标,体现了愉快教学法。
3、利用分组合作和动手操作来突破重难点,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能力。
4、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能一边数数一边用手指点数。
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简练,表扬语言不够艺术。
2、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是用的时间过长。
3、提问的方式缺乏启发性,如: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没能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策略:
1、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积累经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课堂语言艺术修养。
2、设计的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并带有启发性,及时点拨,规范孩子的数学语言。
3、善于发现课堂中的个别差异,及时引导,处理好细节教育。
第2篇: 5个好朋友中班数学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货币是幼儿常见的,对它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熟悉,为了让幼儿可以分清楚元和角,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有不同的面值(元、角)。
2、积极参与活动,了解货币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货币。
2、分清楚元和角。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人民币实物;PPT课件。
2、学具准备:人民币实物;贴有价格标签的各种文具若干,铅笔,记录纸。
3、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好。
走线,线上游戏:打老虎。幼儿边练儿歌边走线。
2、集体活动
辨别10元5元1元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能按要求取出相应的币值,如:教师说4元,幼儿能拿出4张1元的人民币;教师说6元2角,幼儿能拿一张5元,一张1元和2个1角或6个1元2个1角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玩人民币取钱游戏,幼儿两人一组。一名幼儿说出钱数,另一名要准确取出相应币值的货币(实物)。
第二组:幼儿根据存钱罐中的人民币写出总数是几元几角。
第三组:幼儿根据物品的价格牌,找出对应的币值并连线。
4、游戏活动
游戏“文具店”:场地上有各种文具,上面标有价格,几名幼儿扮作售货员,其他幼儿扮作顾客,让幼儿学习使用货币购买文具。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知道了我们人类离不开人民币的,同时也知道来.源:qulao.shi教,案.网人民币分为硬币和纸币,并都有不同的面值(元、角)在游戏中都能用不同的纸币、硬币的面值去购买商品。但就是有的幼儿还是把几元几角还分得不是很清楚,下节课要巩固元角互换。
第3篇: 5个好朋友中班数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和传递性。
2.在比较的基础上将物体按高矮的顺序依次排列。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PPT若干
2.六个动物、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组织幼儿做游戏,教师说“高”,幼儿说“矮”,同时蹲下;教师说“矮”,幼儿说“高”,同时站起来。
二、初次探索,帮助感知。
1.初步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
播放PPT1:森林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树,树上长着一个最神奇的果子,小动物们都想吃它,到底谁能吃到这个果子呢?年纪最大的山羊伯伯说(录音播放)。
播放PPT2:出现两头牛,提问: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起学说:奶牛比黄牛高,黄牛比奶牛矮。
小结:原来我们通过比一比的方法就能够知道谁高谁矮。
2.学习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播放PPT3:又来了一个动物,是谁呢?(小马)原来是小马,这两个动物离得可有点远,到底哪个动物更高呢?你能用什么方法让它们更清楚地进行比较呢?(让它们两个站在一起比较)拉回较远的小马,让幼儿再次进行比较。
小结:看上去差不多高矮的两个动物,眼睛看有可能会出错,一定要放在一起比一比。
一起学说:小马比奶牛高,奶牛比小马矮。
播放PPT4:这一次小马又在和谁比呢?出现小马和大象,小马站在木箱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小马对大象说:“瞧!我长得比你高。”提问:你觉得小马说的话对吗?为什么?(幼儿回答)真的是这样的吗?到底谁高呢?
取走花布,揭开谜底。到底谁高呀?为什么?(因为小马站在木箱上,和大象比较高矮是不正确的)
小结:两个动物比较高矮时需要放在一起,要站在同一个地面上,还要站在同一
个高度上。
三、再次探索,掌握新知。
1.初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播放PPT5:出现奶牛、小马、大象,提问:小马比了两次,第一次和奶牛比它是高的,第二次和大象比它却是矮的,那么小马到底是高的还是矮的呢?
引导幼儿说出:小马跟奶牛比,小马高,小马跟大象比,小马矮。(小马不高也不矮,那么,小马和奶牛比结果怎样?小马和大象比结果又怎样?)
小结:看一个动物是高或者是矮,要看和谁去比,比出来的结果有时候是高的有时候也可能是矮的。
2.再次感知高矮的传递性。
播放PPT5,提问:小马比奶牛高,大象比小马高,那么奶牛和大象进行比较谁高呢?
这三个动物中,谁是最矮的?谁是最高的?(奶牛最矮,大象最高)这一次谁胜利了?(大象)
3.尝试高矮排序的方法。
播放PPT6:小猴和长颈鹿它们两个也想参加比高矮大赛,请你给这六个动物按照操作板的要求进行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排排队。你觉得谁会排在第一个?(幼儿操作)
播放PPT7 、PPT8,展示幼儿操作板,师幼共同验证两种排序方法。
四、延伸活动。
出示六棵果树,要求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按照身高,六个动物与相应高度的果树进行匹配。
教学反思
1、开展本活动之前应该有一个情感铺垫,调动起孩子们对水果的喜爱之情。
2、在活动中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再多些。
3、应该让孩子们涂颜色数数,把美术知识更多地溶入数学课堂,对提高孩子的兴趣更有利。